首页》乐游炎陵》景区介绍

旅游攻略

鲜血浸染的酃县“苏区盐路”

来源:史志株洲 | 作者:炎陵旅游网 | 发布时间: 156天前 | 115 次浏览 | 分享到:

为阻止和破坏井冈山、湘赣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国民党湘赣两省政府对根据地实行了严密的经济封锁政策且形势越来越严峻。1932年7月21日,国民党酃县(今炎陵县)封锁区四个管理所先后接到蒋介石南昌行营颁发封锁赤区内食盐、粮食、军用品的命令。8月22日,酃县一区尚保团铲共义勇队随即在《检查办法》中,严令取缔食盐等物品输入“匪区”。在数十处进出酃县苏区政府的要道口,设立严密的封锁关卡。根据地食盐匮乏且价格暴涨,红军生活极为艰难。在此情况下,酃县军民与敌人斗智斗勇,冲破敌人封锁线,为根据地和苏区筹集、运送食盐等物资,在反围剿、反封锁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作出了巨大牺牲。


图片

大院古道,曾是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湘赣重要交通线


1


反制封锁筹盐

在敌人严密封锁的情况下,酃县人民在县苏维埃政府的组织和领导下,英勇奋斗,经常机智地冲破敌人的封锁线,为苏区筹集和运送食盐等物品。1932年春开始,酃县各区苏维埃政府和私人相继集资入股办起了消费合作社,通过秘密渠道,从外地购进食盐等日常用品,再销售给苏区人民,既一定程度缓解了苏区供应困难,又抑制了食盐暴涨势头。

酃县苏维埃政府还广泛发动根据地广大民众自己动手熬制硝盐,在坂溪、石洲、黄挪潭等区办起了硝盐厂。熬制硝盐的原料是老墙土,其方法和步骤是,先把老墙土打碎,浸泡在水里,数日后将泡浸老墙土的水过滤,放到锅里熬煮,待水熬干后,锅里剩下白白的一层结晶便是硝盐。这种盐吃起来虽然有些苦涩,但在滴盐如金的苏区却是无价之宝,而且熬盐过程中还可生产制作火药的硝。这样,既缓解了苏区军民的吃盐困难,还为红军兵工厂提供了部分弹药制造原料。

1933年9月,中共酃县县委、县苏维埃政府动员群众反经济封锁,要求全县筹集资金1000元,供应红军食盐1000斤;发动根据地群众自筹资金5000元,由红军的地方武装攻入白区购买食盐5000斤,武装押送到各苏区供应点,以解决苏区人民的食盐困难。10月,酃县苏维埃政府又发出通知,动员每户出栏牲猪一头,除供应苏区人民外,应大部分销售到白区,换回现金和食盐,支援革命斗争。


2


“盐娘”巧计送盐

因敌人的严厉封锁,隐藏在深山老林中的红军伤病员一度缺粮少药,就连维持人体正常生理需要的食盐也无法获取。因为没有盐吃,红军战士们两眼发花,四肢无力,严重影响了伤病员康复和保卫人员战斗力。为此,中共湘赣边界特委要求各地党组织冲破封锁,想方设法采购食盐支援红军。于是发生了许多冒着生命危险,送盐上山的英勇故事。被红军战士尊称为“盐娘”的聂槐妆就是其中一个。

1908年出生于酃县十都乡的聂槐妆,1927年与江西宁冈茅坪的谢吉林结婚。1928年,茅坪乡成立工农兵政府,聂槐妆被选为乡妇委会主任。为解决红军严重缺盐问题,聂槐妆经常以回娘家为由到十都亲友家中收集食盐,再设法送到红军手里。在送盐的过程中,为躲过敌人的检查,聂槐妆和乡亲们想了很多办法,但有几次还是被狡猾的敌人发现,多名群众因此惨遭的关押。

尔后,聂槐妆吸取以往教训,不顾个人安危一次又一次巧妙地将食盐送到了红军驻地。比如她把食盐溶化,再将棉袄浸泡在盐水里,然后烘干穿在身上。躲开敌人的搜查后,把棉袄送给红军煮出盐水。然而,由于经常上山,她早已被敌人怀疑并盯上。一天,聂槐妆在经过一个哨卡时被敌人抓获。敌人企图从她嘴里得到红军的隐藏地点,可聂槐妆受尽折磨始终闭口不言。敌人百般无奈,最后残忍地将聂槐妆杀害。


3


双层粪桶运盐

在反围剿、反封锁斗争中,酃县地方武装秘密与白区商人联系,化装成挑大粪的农民,每人做一担两层底的大粪桶,将食盐、煤油放置于粪桶的底层,上面装满大粪运出县城,使守城的白军和沿途封锁线无从稽查。敌人见了大粪都说:“很臭!很臭!”叫减:“滚开!”这样,肩挑粪桶的军民便大摇大摆地将食盐等紧缺物资智运到了根据地。

酃县商人万自友(解放后曾任县工商联主席)回忆说,在国民党禁运物资的特殊时期,他经常在苏维埃武装暗中保护下绕过敌人封锁线,用粪桶等工具挑运食盐等到十都(苏区)交易所出卖。后来,此计被敌人发觉,但并不知是红军地方武装搞的,而认为是商贩从中贩运牟利。

1932年9月29日,酃县铲共义勇队中队长周少芳给第二分队长谭青程的训令中指出:“近有不法之徒,不顾地方之安危,只顾营私利己将食盐、洋油等置于粪桶内运输出城,使守城及沿途稽查无从检查……此种奸商滑稽,确实难以揣测……令仰该县长督饬所属,对粪夫搬运污秽中,务须严密检查,毋使藏匿违禁物品流入匪区,以启偷运之弊,是为重要。此令。”至此,苏区食盐输入更趋艰难。


4


红军袭敌夺盐

1932年,国民党在策源倒窝里砌筑炮楼。酃县红九营根据侦察来的情报了解到,保安团谭汉洲部在端午节前,将会派人送物资给倒窝里挨户团过节。红九营领导决定打一个伏击战。端午节前一天即6月7日,保安团兵丁用枪逼着老百姓挑了几十担物资往倒窝里送。敌人通过时,埋伏在两边的九营战士拦住中间一段发起突然攻击,被逼着挑担子的老百姓趁机丢了担子跑散。后面一股敌人听见枪声,慌忙向浆村方向逃窜。这次战斗缴获盐、米等物资10多担,极大地缓解了九营给养的困难。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北上抗日后,仍有两支红军游击队在酃县山区坚持斗争。国民党军队采取步步为营、村村建碉堡的“铁桶战术”,欲将红军游击队困死、饿死、冻死在深山密林中。1935年冬,酃遂游击队在十都桃源洞被敌围困一个多月未尝到盐味。为取得食盐,红军战士化装成农民,在青石岗、密花等地深山烧木炭,再挑到十都墟去卖,并以此作掩护,侦察敌情和盐情。一天深夜,他们兵分三路,攻进十都墟,炸掉碉堡,收缴了团丁枪支,并夺得一批食盐,之后连夜运回桃源洞游击队驻地。


5


武装力量护盐

酃县各级苏维埃政府的暴动队、赤卫队、游击队和地方独立红军,既是革命的地方武装,又是物资运输的骨干力量,他们与人民群众密切结合,形成军民一体的苏区物资保障力量。1928~1933年,以酃县工农兵政府(后称苏维埃政府)驻地大院、石洲为中心,有17条主要交通运输线路通往各地,总里程626公里。


酃县赤卫大队负责守卫的八面山哨口

为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封锁,县苏维埃各级政府在各区乡建立转运站、运输队等物资运输组织,负责苏区军民食盐、粮食等重要物资采购和供应,支援革命斗争。苏区转运站又称物资采办处、运输站,转运站在苏区是公开的,在游击区、敌占区是秘密的,其任务是采购、储存、转运军需和日用生活物资。转运人员收购雪花皮、白芍、厚朴、西芎等药材卖到白区,再换取食盐、煤油等物资转运并供应苏区军民。

苏区交通运输队亦称武装交通大队、武装交通排,由县苏维埃政府的赤卫队队员组成,枪支、盐粮等重要物资由交通运输队武装护送。运输队员俗称挑夫、运夫,平时运粮、送盐,战时则火线运送弹药、抬运伤员。是时,运送食盐等物资全靠人力,其工具是扁担、箩筐、竹杠等。其中,竹扛不仅用来拾运物资,在食盐紧缺时则将竹节打通,在其中灌满食盐,以上山砍柴为名机智地将食盐输入苏区。

在反围剿、反封锁中,苏区物资运输人员作出了巨大牺牲。解放后,民政部门查证落实,酃县在1927~1937年期间因参加苏区物资运输而牺牲并被追认为烈士的共有111人。


资料来源:

1.《酃县文史资料-第一辑》(1987年10月酃县政协文史委编印)

2.《酃县工业志》(1990年12月酃县经济委员会编印)

3.《酃县商业志-资料长篇》(1991年3月酃县商业局编印,“盐业篇”由黄春平采编)

4.《酃县商业志》(湘酃内准[1993]第027号,1994年3月酃县商业局编印)

5.《酃县交通志》(1992年12月湖南出版社出版,酃县交通局编)

6.《酃县志》(1994年4月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酃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7.《中共炎陵县党史大事记》(炎陵县内准字[1999]第06号,1999年10月印,炎陵县档案史志局编)

8.《中国共产党炎陵县历史》(2007年11月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炎陵县档案史志局著)

9.《炎陵县革命斗争史》(2021年7月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编著)

10.中共冷水江市委党校杨君论文:《浅议历史时期的炎陵人口变化》


热门景区

  • 炎帝陵-国家5A级景区

    炎帝陵-国家5A级景区

    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安息之地“神州第一陵”

  • 神农谷-国家4A级景区

    神农谷-国家4A级景区

    神农尝百草,毛泽东朱德第一次见面之地,神农谷国家森林公园是湘赣两大水系的分界线和发源地。

  • 云上大院-国家3A级景区

    云上大院-国家3A级景区

    位于罗霄山脉中段的高效生态农业园,总面积83.86平方公里,年降雨量2294㎜,年平均气温12.6℃......

  • 炎帝公园

    炎帝公园

    炎帝公园又名湘山公园,位于炎陵县县城西郊,与西城中心广场一桥相 连。公园总面积 11300 亩,山峰......

其他分类
热门分类
炎陵全域旅游网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