洣水,是湘江一级支流,长江的二级支流,发源于罗霄山脉西麓的炎陵县枝山脑天障冲,也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所以洣水又有“红河”的美称。洣水是湘江除耒水、潇水外第3大支流,洣水最大的支流是210公里长的永乐江。干流主要流经炎陵县、茶陵县、攸县、衡东县,于衡东县西部新塘镇南部注入湘江,洣水因流经炎帝之寝陵而被世人称为“圣水河”。洣水,现在湖南湘中湘南一带人的先祖,正是通过这一湾河水,把江西人的血脉、江西人的文化、江西人的习俗带到了湖南,成就了江西与湖南的老表关系(湖南60%的人口是从江西迁徙而来,而通过洣水进入湖南者,一般是去往湘中、湘南、湘西南等地),也成就了湖南的湖湘文化辉煌时代(代表人物:周敦颐、王船山、曾国藩、罗典等北宋后期人物),所以洣水又有“”“历史长河”之美称。

洣水,发源于今湖广衡州府酃县东,米泉谷始出,合云秋水,又合永乐水。甘溪苦溪小,江诸水北流径茶陵州之南,又合洮江颜江,沤江沙江、白鹿泉诸水。西北流过攸县东,与容水、洋湖水会入于湘江。
1、按《水经》:洣水出茶陵县上乡,西北过其县西。〈注〉水出江州安城郡广兴县太平山,西北流,径茶陵县之南。汉武帝元朔四年,封长沙定王子节侯訢之邑也。王莽更名声乡矣。洣水又屈而过其县西,北流注也。《地理志》谓之泥水者也。
2、按《衡州府志》:酃县洣泉,在县东,即洣水之源,合云秋水,北流径茶陵州之南,西北过攸县与容水、洋湖水。会入于湘水,经云泉不常见,遇邑政清明年谷丰稔。其泉淅然,如米泔瀑涌疾者,饮此多愈。3、按《长沙府志》:茶陵州洣江出酃县,米泉合云沔二水,北流入茶陵,水经米泉,出茶陵上乡,过州西,又西北过攸南,又西北过阴山,南经西北入湘。《汉地理志》:泥水行七百里入湘。

相传洣水曾经留下过中华人文始祖炎帝的足迹。洪荒时代,洣水泛滥成灾,神农氏炎帝率领杨山、灵山、洪山三名大臣南下治理洣水,最终在流水流域一带进行农耕文明的传播活动,后来“崩葬于茶乡之尾”,而护送炎帝灵柩的杨山侯、灵山侯、洪山侯均在途中暴病身亡,埋葬他们的三个山头,就是后来的杨山、灵山、洪山(在攸县)。相传洣水曾经留下过中华人文始祖炎帝的足迹。洪荒时代,洣水泛滥成灾,神农氏炎帝率领杨山、灵山、洪山三名大臣南下治理洣水,最终在流水流域一带进行农耕文明的传播活动,后来“崩葬于茶乡之尾”,而护送炎帝灵柩的杨山侯、灵山侯、洪山侯均在途中暴病身亡,埋葬他们的三个山头,就是后来的杨山、灵山、洪山(在攸县)。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曾在太平寺慈氏阁留下游历洣水后的诗句:“青玻璃盆插千岑,江湘水清无古今。何处拭目穷表里?太平飞阁暂登临。朝阳不闻皂盖下,愚溪但见古木阴。谁与洗涤怀古恨?坐有佳客非孤斟!
”宋代嘉定年间进士张洽,江西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曾同朱熹游雷溪、乌石(今新塘雷溪村湘江村),对其民风赞叹不已,他说:“这里遇到的友人像美玉般纯洁,那好客的热情,就如清澈的泉水,汩汩不断地奔流。”张洽游后赋诗:“秋水雷溪岸,江风乌石船,集贤如可卜,须共买山田。”张洽欲邀贤达共买山田,定居这民风淳朴之乡呢。
明末大地理学家、文学家徐霞客在他的《徐霞客游记》中对洣水也有详细的旅游记载。1637年农历正月二十日,徐霞客顺洣水而下,来到了杨梓坪河段,望着杨梓坪上空袅袅的炊烟,本来打算夜宿船上。谁料,“村中闻有此人,便要还家。”徐霞客被热情好客的杨梓坪村民邀请到了家中。一碟腌萝卜拌红辣椒,驱寒去湿;一碗刁子鱼,香气扑鼻;一碗风肉炒干萝卜,垂涎欲滴;一杯自酿米酒, 脸红心热。正宗的衡东土菜啊!夜宿杨梓坪,大旅行家享受到了一场旅途中难得的酣梦,一觉醒来,带着嘴角的余香,他把这事写进了他的游记里,于是在厚厚的《徐霞客游记》中有了“暮宿于杨子坪之民舍”重重的一笔。清代诗人刘振武有感于灵山风光如画,作诗《灵山揽胜》一首:“七二名峰外,灵山别有天。古楠寒日色,怪石咽流泉,林密藏精舍,云深隐汉仙,夜来钟欲静,风月满川穹。”